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建筑大师王澍:以建筑手工艺品获"建筑诺贝尔奖"
建筑大师王澍:以建筑手工艺品获"建筑诺贝尔奖"
http://tm.rc1001.com     时间:2012/3/10 16:16:28 来源:

建筑大师王澍:以建筑手工艺品获"建筑诺贝尔奖"

 建筑设计人才网http://jzsj.rc1001.com  记者:王鹏

王澍,男,196311月出生,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22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这跟吴良镛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一样,是一个令建筑界振奋的事情。

 

  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此前,获得该奖项的唯一有华裔背景的建筑师是贝聿铭。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这和吴良镛主要凭人居环境科学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有共通之处:都是对人居环境的关心,对中国未来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关注,关注的均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跟吴良镛的“大家风范”不同的是,王澍是当今中国建筑师的“另类”:作为建筑师,他为自己工作室取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他对“业余”的解读是:“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在被称为中国建筑设计的“黄金十年”的过去10多年中,这个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的专业人士,居然有一段时间,“靠自己妻子的工资养活,我偶尔挣一笔钱”,这简直是个笑话——这些年建筑市场之大,容得下各种人才,唯独王澍似乎因特立独行而甘于“被养活”。

 

  王澍的建筑作品也不是很多。王澍的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历史博物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都不是体量很大的建筑,甚至营造水平仍需要提高,比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被批评“大部分的房间采光不够,学生宿舍虚有其表,内部空间的特色设计也只是纸上谈兵,根本不适宜长期居住”。

 

  但是王澍的这些作品,无一不是深刻思考的结果。

 

  比如浙江宁波滕头村是全球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的乡村实践案例。滕头所营造的“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探索一条“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在中国乡村城市化发展中具有较普遍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同时,王澍还努力将中国古典山水融合进了现代建筑群中,象山校区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探索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融合到现代建筑中。在设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时,王澍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融入到图书馆建筑中。按照中国建筑传统,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所以王澍把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

 

  此外,王澍的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很朴素,如木头和水泥等。王澍表示:“人们在走进一座建筑时,首先感受到的并非建筑材料。我认为用什么材料并不是决定建筑作品成败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建筑中所承载的能够唤起人们以往经历和回忆的元素。我的作品是有思想的、会思考的,不是简单地"建造"。” 王澍的代表作之一,宁波历史博物馆主要材料只使用了竹条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瓦和本地石材。面对当下中国城市大规模拆迁重建现象,王澍有意识地循环利用建筑材料,有效地控制造价并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中国大规模的建设阶段,王澍的这些作品,这些探索,被一些建筑师评价为“建筑手工艺品”,而王澍在某些时候,也被称为“实验建筑师”——中国真正能称为实验建筑师的并不多,王澍算一个,张永和也算一个,他们在建筑上,更多地是在做前沿的思考和探索。王澍的这些作品,大多凝聚着思考的力量,因精雕细琢打造成“手工艺品”,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奢侈品——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更需要的是平实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平民建筑师”,切实地解决人们居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但是王澍的这些思考真诚而且有穿透力,他有足够的能力,将这些长期的思考,用了多年的坚持和努力,通过建筑的形式物化而表现出来,有一种深沉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更为可贵的是,王澍的思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上。源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优秀建筑设计,是中国居住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经济、民生等领域,还在于向世界表达我们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王澍在1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孜孜不倦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基本不在乎西方任何潮流,这种自信赢得了来自西方的尊重。

文章来源:设计英才网

分享到: 更多

招土木工程人才 上土木人才网
版权所有: 土木人才网 copyright@2003-2017 http://tm.rc100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96293号-1 土木人才网 土木英才网 土木招聘网